图片
和美太极
练太极的一大忌是贪多求快,这是太极拳界的基本共识。但说起来容易,实际上练拳而不贪多的还是少数。即使明白这个道理,多数人(包括这篇文章的作者),也还是忍不住追求“博学”。博学的好处是明显的,但是我们需要特别警醒的是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跟精专比起来,博学是否还像古代那样值得夸耀?
平时我们买东西要货比三家,仿佛练太极也该是这个道理。但实际上隔行如隔山,练太极拳可不能仅凭我们的常识去练,倘十天半月学套套路动作,三天换一个师傅,一天一个练法,那么到头来动作是学了很多,套路是一套又一套,师傅是一个又一个,但拳艺一定会随之长进?功夫一定会随之增强?未必。太极拳可不是你学得越多越快就能搞定的事。
图片
练太极,与其“贪多”,莫若“勤少”。太极拳追求的是“少即是多”。
所谓少,不是说少练,而是说一次不要练过多的动作。如果说熟悉套路动作时还可以“多多益善”的话,套路熟悉下来就实在不该精专。
太极拳是有机的整体运动,对身体各部位,各肌肉关节,都有相应的要求,虚领顶劲,含胸拔背,松胯沉腰,圆裆扣膝,五指抓地等这些都要领要一次性正确地放到身上几无可能。有时候一个含胸拔背就需要在老师的反复纠正指导下才有改进,而要一下子做到所有动作,无异于要人一口吞下一头大象,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。鉴于此,现在有的拳师干脆让学员先站定式(其实也是桩功),身体有了一定的“记忆”,然后才开始练习套路动作。要是古代的拳师,会更严格。不把定式站过关还想学拳,门儿都没有。现在倒不像古代那么严格了,但你若存心想学好太极,定式的磨练仍是极为必要的。
如果你以为桩功不重要,那十有八九就会犯轻视的错误。站桩有助于培元气,有助于稳固下盘,更有助于我们沉心静气。为什么我们打拳时需要沉心静气?因为要尽量避免妄动。凡开始学拳,没有不妄动的,只是程度有别而已。而一开始为了减少或避免妄动,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动。这个时候不是死寂的不动,而是以静观动。在此老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。他说:“常无欲以观其妙”。若是一开始就充满欲望和自我的想法,可能你学到最后,都是在想当然的学习,而不是真的虚心学习。
即使虚心学习,也不是越多越好。得掌握分寸,得把握住“度”,关键仍在于“少”。有意的求“少”,是为了尽可能地将所学吸收自化,不然难免营养过剩,落得个反受其害的结果。太极拳的每招每势在细节处都有要求,譬如,太极拳名家兼学者马虹就曾指出,一个金刚捣碓就有二十多个劲的变化,整套陈式老架一路,共有五百多个劲的转化。初学时你要在一趟拳中把五百多个劲都找准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别说整套,就是其中某一个动作就得千锤百炼。拳谚有云,一个起势练三年,这就足够说明太极拳招式动作的繁难了吧!
听到这里有些学者可能要打退堂鼓了:一个起势练三年,那四五十个动作我不是要练一百多年?要是上百个动作呢?还有意思吗?是的,花一两百多年练一套拳实在不值得,人生不满百,何怀练拳忧?但实情并不是这样的。
太极拳的动作看似繁多,但其内在原理都是相通的,虽“变化万端“,而“理为一贯”,一个精通了,就有一通百通之效。精通一个太极起势,拳艺也就等于精通了一大半,再辅以适当的练习,拳艺突飞猛进,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这时再回过头来看,也就不会因为每次练得动作少而觉得进步缓慢。倒是再看那些急急忙忙,囫囵吞枣的“贪多求快者”,他们大多还在那里纠正动作,或为自己苦练多年但收效甚微而苦恼不已。这时你是否会庆幸自己在一个“少”字上千磨万炼是何其的划算呢?
练拳如此,人生呢?你作何感想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市配资技巧,配资门户难简配资,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