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个完美的英雄,究竟是天生如此,还是被时代精心“制造”出来的?
这个问题,听起来有点冒犯,但如果你把一个组织,比如一支军队,看成一个极端追求效率和结果的超级公司,那么“英雄”就是这家公司最顶级的“爆款产品”。
而雷锋这个IP的诞生,复盘起来,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级的“产品打造与引爆”的商业案例,充满了草根逆袭、贵人相助、意外出圈和顶级流量加持的魔幻现实主义。
故事的操盘手,或者说天使投资人,叫戴明章,职务是团司令部军务参谋。说白了,就是负责招人、管人、处理杂事的中层干部,类似公司的HR经理。1960年初,他带队去辽阳市招兵,年度KPI是358个名额。
就在收工前,他遇到了一个“BUG级”的应聘者——雷锋。
为什么说是BUG?因为按当时的招聘硬性标准,雷锋几乎处处踩线。身高、体重都只是“基本合格”,说难听点就是擦边球。最要命的是,他的“背景调查”材料不全,也就是“政审手续不全”。
在那个年代,尤其是在军队这种对出身和背景审查到变态的组织里,“政审不全”基本等于一票否决。这就像你今天去应聘一家顶级投行,结果告诉HR你大学没毕业证,但你保证自己是股神。
正常流程,戴参谋应该客气地跟雷锋说:小伙子,很有理想,回去等通知吧。然后就把档案扔进碎纸机。
但骚操作来了。
戴明章,这个老HR,没有按流程办事。他看到了雷锋简历里的“闪光点”:地方上的先进生产者、模范、开推土机的一把好手。这说明什么?这小子是个“卷王”,而且是自带技能包的“卷王”。这种人,只要给他一个平台,他能卷到天上去。
更关键的是,雷锋本人表现出的那种“我要当兵”的强烈欲望,打动了戴明章。一个好的HR,不仅要懂KPI,更要懂人性。他知道,这种自带鸡血的员工,比那些被动等着安排工作的“咸鱼”好用一百倍。
于是,戴明章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:先斩后奏。他让雷锋这个“编外人员”跟着自己干了六天活,当“便衣通讯员”,近距离观察。越看越觉得,这是块宝。
项目看准了,下一步就是找CEO要资源。
当天晚上,戴明章拨通了一个关键的长途电话,打给了他的顶头上司,团长吴海山。
这通电话,信息量极大,也极具戏剧性。一个基层军官,为一个政审手续不全、身体条件勉强达标的新兵,专门打长途请示大老板。为什么?
赌。
他在赌自己的眼光,也在赌老板的格局。他把问题巧妙地抛了出来:“老板,这小子各方面差点意思,手续也不全,但是个好苗子,地方上舍不得放人所以才卡着手续。我寻思着先带回去,不行再退,您看呢?”
你品品这话术。他没说“请您批准”,而是给了一个带有解决方案的提议,把“风险可控”四个字写在了脸上。
而吴海山,这位CEO的反应,更是尽显大佬本色。他没有问一堆细节,也没有官僚主义地让戴明章写报告。他只回了一句:“一切由你军务参谋看着办好了。”
这句话简直是管理学的艺术。它传达了三层意思:第一,我授权给你;第二,我相信你的专业判断;第三,出了事,你得兜着,但我也不会不管。
一个敢于破格的HR,一个懂得授权的CEO,一个渴望机会的“卷王”,三者齐了。雷锋的军旅生涯,就从这么一个“违规操作”开始了。
破格录取,仅仅是第一步。真正的“产品经理思维”在后面。
新兵分配,这又是一门学问。按雷锋开推土机的技术专长,他最应该去的是技术一连。逻辑上,专业对口,人尽其才。
但戴明章再次秀了一把“骚操作”。他力排众议,把雷锋分到了运输连,去学开汽车。
所有人都觉得奇怪,包括新兵营的营长都提出异议,认为这不符合分配原则。戴明章的解释是什么?他说,给团首长开小车的司机快退伍了,需要提前培养一个接班人。而雷锋,政治觉悟高,人又机灵,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这个理由,表面上看是为领导服务,深层次看,却是一次精准的“资源倾斜”和“职业规划”。
想在一个大公司里快速成长,最好的路径是什么?不是去业务一线当螺丝钉,而是到老板身边,进入权力核心圈。给首长开车,意味着你能最直接地接触到高层信息,你的每一次表现都会被最高领导看在眼里。这比你在基层连队拿十个“训练标兵”都有用。
戴明章,这个“项目经理”,不仅把“产品”拉进了公司,还直接给他规划了一条通往“核心管理层”的快车道。
当然,产品本身也得给力。雷锋这块“璞玉”,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光芒。
他就像一个海绵,疯狂吸收着部队里的一切。学习、训练、助人为乐,这些事迹我们耳熟能详。但真正让他完成从“优秀员工”到“明星产品”跃迁的,是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。
辽阳市发洪水,雷锋悄悄捐了100块钱。
100块,在今天可能就是一顿饭钱。但在60年代初,对于一个普通士兵来说,这是一笔巨款。更魔幻的是,团领导们知道这事,不是通过内部表扬,而是辽阳市委专门寄来了一封表扬信!
这下子,团里的几个大佬坐不住了。这哪是新兵,这是挖到宝了啊!
政委韩万金立刻派人去调查,结果发现,雷锋之前已经给另一个人民公社捐了100块。
这件事情的冲击力,是核弹级的。它说明雷锋的“先进性”已经超越了部队内部的范畴,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官方认证。这是一个超级加分项。
团党委立刻意识到,这个“产品”具备了成为“爆款”的全部潜质。于是,一次正式的“IP孵化”会议召开了。
团党委做出决定:要把雷锋这个典型,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。从那一刻起,雷锋不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士兵,他开始被系统性地塑造成一个符号,一个标杆。
1. 定位:“节约标兵”。
2. 推广:团党委正式发出《学雷锋、赶雷锋、做雷锋式好战士》的号召。
3. 资源倾斜:政治处主任被指定专门分管,宣传部门全力跟进。
一个活生生的人,开始被注入组织的意志,他的每一次闪光,都被放大、解读、传播。
如果故事就这么发展下去,雷锋会成为一个军区级的英雄,退伍后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榜样。但是,命运,或者说历史,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,也正是这个玩笑,把他推上了神坛。
1962年8月15日,一场意外,雷锋牺牲了。
一个冉冉升起的明星,突然陨落。对于一个正在全力打造他的组织来说,这本应是一场公关灾难。
但接下来的发展,再一次展示了什么叫顶级的“危机公关”和“政治嗅觉”。
雷锋牺牲后,团党委决定为他办一个“雷锋烈士事迹展览室”。这在当时,是一个合情合理的举动。
关键人物再次出现。这次不是戴明章,而是抚顺市委书记沈越。
沈书记听说了这件事,一天晚上,直接带着宣传部长摸到了展览现场。他没有官僚地发文件,而是单刀直入地问:“能不能在一个月内把这个展览布置好?”然后指着宣传部长说:“要钱,找他;要物,找他;要人,也找他。我一个月后作为第一个观众来参观。”
这是一个地方最高领导的承诺,也是一个政治任务。
团党委立刻开会,决定“钱、物、人都不向市委伸手”,但必须提前完成任务。这姿态,漂亮!
展览提前5天完工。沈越书记带着市里一整套班子来参观,满意得不得了。第二天开始,抚顺市的机关、工厂、学校,人流像潮水一样涌进展览室,整整一个多月没停。
一个团级单位内部的悼念活动,被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,瞬间升级成了一场全市范围的“学习运动”。
火,彻底烧起来了。
这把火从抚顺烧到了沈阳,烧遍了东北,最后烧到了北京。
《中国青年》杂志向周总理和毛主席请求题词。于是,我们看到了那些熟悉的字句。
1963年3月5日,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的题词发表。
至此,雷锋这个IP,完成了从“团内标兵”到“城市典型”,再到“全国偶像”的三级跳。他的故事,从一个团的内部材料,变成了整个国家的集体记忆。
回看整个过程,你会发现,这里面没有阴谋,只有阳谋。
雷锋本人的纯粹和高尚,是这个“产品”最硬的内核,这是1。没有这个1,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意义。
但同样不可或缺的,是戴明章的“破格风投”,是吴海山的“授权信任”,是团党委的“系统孵化”,是沈越书记的“政治助推”,最终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“顶级流量加持”。
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,做出了最正确、也最符合自身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判断。这些判断像齿轮一样精密地咬合在一起,最终将一个出身平凡、甚至有“程序瑕疵”的年轻人,推向了不朽。
魔幻吗?
一点也不。这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运行逻辑。
说白了,每一个传奇的背后,都有一套严密的系统在支撑。而我们,往往只看到了传奇本身的光芒,却忽略了背后那台隆隆作响的、将他锻造成传奇的巨大机器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股市配资技巧,配资门户难简配资,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